日度归档:2020年6月8日

垃圾发电智能应用解决方案

正能51智能化系统(RIDIC system)

垃圾发电智能应用解决方案V2.2

阅读: 12,845 次

一. 概述

中国的垃圾发电技术及应用方兴未艾。这一技术,既处置了垃圾,又产生了电能,还解决了环保问题,可以说是利国利民的特大好事。

由于垃圾品类、垃圾热值、垃圾比重等因素很难提前确定,导致垃圾在燃烧时很不稳定,尽管对垃圾进行了提前发酵等处理手段,但是,在垃圾燃烧时,依然存在难以预料的困难。

国内很多垃圾焚烧厂虽然采购了很多国外先进的技术,但是由于中国特定的垃圾收集状况,难以确保垃圾相关特性保持在可控的范围内,从而造成了这些先进的技术的水土不服。

鉴于此,我们不得不开辟新的技术思路来解决垃圾燃烧的棘手问题。

本方案就是围绕正能51智能化系统平台,针对垃圾发电领域而实现的工业级智能化控制全面解决方案。

二. 系统简介

工业大数据神经网络人工智能自动化控制系统(英文名:RIDIC system,简称:正能51智能化系统)是由荣峰正见(北京)科技有限公司研发,专门为流程型生产企业提供的智能化控制系统。

该平台基于工业大数据、神经网络、人工智能、自动化技术,构建企业生产运行的工业大脑,达到逼近无人干预的生产运行状态。

该平台破解了流程型生产企业复杂工况的智能化控制效果的“哥德巴赫猜想”式的难题,从而为企业创造了巨大的经济利益。

RIDIC system经过7年的积累,与企业优秀的工艺经验相结合,两者之间相互促进、相互融合,历经20多条产线的验证与磨合,通过内嵌的控制模型不断地夯实基础、完善技术,已经成长为一个优秀的系统控制平台,将帮助更多流程型生产企业在生产环节实现可视化的PDCA优化过程。

三. 竞品分析

在火力发电领域,海外公司的控制系统应用非常广泛,其内部控制逻辑严谨性,控制效果良好,在国际上受到了一致好评!可以说,海外控制系统已经成为火力发电领域一个标配系统。

随着国内垃圾发电的蓬勃兴起,海外的控制系统也顺其自然的移植过来,但普遍应用效果并不理想。主要原因是垃圾热值、垃圾密度非常不稳定!在这种情况下,使用海外的控制系统反而更麻烦。因此,导致了海外控制系统几乎成为垃圾发电厂的一个摆设!

四. 方案提升目标

  1. 企业综合年度综合提升利润600万以上。
  2. 系统有效率大幅度提升,保持在95%以上。
  3. 发电量提升5%以上。
  4. 节省环保耗材10%以上。
  5. 降低炉膛内结焦速度,减少除焦工作的频度。降低停工损失,大幅减少除焦费用。
  6. 减少操作员95%以上的基础手工操作,成为监盘者、AI管理者、特殊工况操作者、工艺优化师。
  7. 现有熟练员工派遣到新厂,减少员工招聘培训时间。

水泥熟料烧成智能化控制系统的应用

荣峰正见(北京)科技有限公司

水泥熟料烧成的应用

工业大脑智能化控制系统

【正能51】

RIDIC system v5.1

阅读: 3,947 次

一. 综述

正能51智能化平台(RIDICsystem系统)已经应用在国内20多条生产线,如水泥熟料生产线、污水处理产线、垃圾发电产线。每一条产线的应用,都给企业每年多创造500万以上的利润!

 荣峰正见的工业大数据神经网络人工智能自动化控制系统RIDICsystem以平台化思想构成,旨在构建最优秀的知识工程控制逻辑,再结合水泥生产线更优秀的工艺工程知识,缔造无以伦比、独一无二的生产控制逻辑。人工智能系统不知疲惫的,以秒级侦测生产环境参数变量,发出最优化的操作指令,永远模拟一个最优秀操作员、工艺员的角色。

人工智能工程+工艺工程+设备工程,就是工业级别的人工智能工程。RIDIC system系统平台,为企业节能、降耗、降低生产成本、提升产品质量、提升企业生产自动化水平更上一层楼!

二.  系统构成

    1.    窑专家智能控制系统

    稳定烧成系统的生产参数,如分解炉出口温度、篦冷机下压力、冷却风风量等,系统智能化的对料、风、煤发出最优化的操作指令,达到稳定生产、降低能耗、不断提升工艺质量,顺便解决降低操作人员劳动强度。

    2.    水泥磨智能控制系统

    有效控制水泥粉末的比表面积,让水泥磨永远处于最优化的工况运行状态中。若有在线分析仪配合,控制效果会更加优异。同时,对设备的使用,也起到了持久耐用的作用,极大程度减少了设备故障率。

    3.    原料磨智能控制系统

    有效控制原料颗粒大小,让原料磨永远处于最优化的工况运行状态中。同时,对设备的使用,也起到了持久耐用的作用,极大程度减少了设备故障率。

    4.    煤磨智能控制系统

    有效控制煤粉颗粒大小,让煤磨永远处于最优化的工况运行状态中。同时,对设备的使用,也起到了持久耐用的作用,极大程度减少了设备故障率。

    5.    脱硫脱硝智能控制系统

    结合窑系统中的各项参数,通过系统的预测模型,对NOx/SO2进行智能化调节,确保排放达标的情况下,节省氨水/尿素用量。

    6.    余热发电智能控制系统

    通过对余热发电各项参数的控制,如:主汽温度、加减温,让发电机组平稳的工作,达到提高余热转换效率率的目的。

    7.    移动监控系统

    产线生产参数实时的反馈到移动设备,如手机/PAD上,让管理者无论在什么地方,都可以随时了解产线运行状态。

软件研发组织架构斜说

阅读: 4,868 次

一.  综述

开发大型软件系统,架构师无疑起到了关键作用。但仅仅依靠牛逼的架构师,肯定不够的,很可能发生灾难性的后果。对于灾难,很多软件研发企业都有深入骨髓的疼痛。软件技术架构的重要性,不是本文谈论的重点。本文重点谈谈,在大型软件开发过程中,组织架构的方方面面。

二.  失败的案例

  1.案例一

96年开始,某国内知名ERP公司,董事会决定开发更加强大的ERP系统,且能够覆盖企业管理的每一个角落,要能达到国际先进水平,明确要公司总经理会拿出开发计划,以便于落实。

公司总经理会按照董事会的要求,很快拿出了开发计划,结果,董事会坚决不认可。因为,开发计划需要13年!耗费多少人力、财力暂且不管,先放在一边。

董事会无法理解,为什么开发这样一个软件需要13年。总经理会反复解释,都无法与董事会达成一致性意见。

按照软件工程的常规理论,每一个工作环节都需要评审、确认,那么一个大型企业管理软件可能需要30个模块,每个模块的详细需求确认按照1周计算,就是30周,大半年就过去了。此时,代码还没动手呢。

最终,董事会把总经理会告上法庭。官司打了两年,还没等结果出来,公司关门了。

  2.案例二

某知名企业新一代ERP系统的开发,累计时间应该在十年以上。在这个系统的研发上,可谓开足了马力,投入人员巨多,每年的消耗,以亿元为单位计算。同时,还不断著书,发动各种媒体协助宣传,似乎拯救世界的软件就要来了。但最终还是未能如愿以偿,只能下马止损。不得不回归老产品线上。

累计消耗了几十亿,耽误了整整一代开发人员,黄金十年,悲愤交织,谁之过?

三.  成功的案例

  用友ERP-NC,可以说是一个大型软件开发成功的典范之作。请看下面的数据:

  1. 第一版开发时间:10个月。其中架构设计一个月时间。
  2. 交付99个项目:11个月。
  3. 再经历三年,基本完善。
  4. 目前,每年的销售收入,包括因ERP-NC带来的边缘收入,不低于50亿元。
  5. 直接带动全国几万人就业,影响上千万人的工作。

四.  失败的原因

失败了,一定做错了什么。以下列出5项因素。太多的因素无法一一列举。

  1. 管理者妄想症。目标与现实完全脱钩,把建造房屋的感觉运用到软件开发上来。
  2. 管理者机械的运用软件工程理论。因为理论正确,所以管理无错、无过。企业文化造就了无创新,照本宣科。
  3. 核心人员刚愎自用,过于自信。消灭了集体的智慧、力量。一人独大(也可能是2-3人),万事不可讨论,你去做就是了。
  4. 打击技术异己分子。只要与管理者技术意见不一致的,就必须打击,甚至剔除研发团队。
  5. 管理者争功委过。好事,肯定是管理者干的。坏事、错事,肯定是别人干的。